4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暨化学学科建立110周年庆典活动之“光化学理论与机制”学术研讨会在化学楼二楼会议室召开,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理论及计算光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北京化学会共同主办。本次研讨会旨在搭建院校交流合作平台,为化学学科创新发展凝智聚力,同时献礼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和化学学科建立110周年。
来自清华大学的张洪杰院士、李景虹院士、王梅祥院士、帅志刚教授、李隽教授,北京大学的席振峰院士,厦门大学的孙世刚院士、曹泽星教授,南京大学的郭子建院士、黎书华教授,南开大学的周其林院士,中山大学的陈小明院士,复旦大学的徐昕教授,吉林大学的吕中元教授,东南大学的王金兰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的田禾院士,北京化工大学的段雪院士、杨万泰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的樊春海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杨金龙院士、罗毅教授,中国科学院理化研究所的江雷院士、吴骊珠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赵进才院士、韩布兴院士、史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江桂斌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杨学明院士、李灿院士、张东辉院士,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的刘买利院士,深圳湾实验室的吴云东院士33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多名教师和青年学者参会,共商学科建设大计,共谋协同发展格局。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党委书记卢忠林主持。
董奇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并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北师大、化学学院及理论及计算光化学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专家同仁表示感谢。2022年是北师大120周年华诞,也是学校化学学科创建110周年。董奇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化学学科的发展情况,指出化学学科已走过110年历程,确立了独特的学科优势,成为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学科力量。他强调,希望化学学院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促进院校学术交流,科学谋划学科发展,提升学科综合水平,在理论光化学等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作出更大贡献。
化学学院党委书记卢忠林主持
工作汇报和学术交流环节由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方维海院士主持。发言嘉宾以“光化学理论与机制”为主题,围绕理论及计算光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量子计算、机器学习、载流子动力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以及活体电分析化学的亮点工作等议题开展交流研讨。
崔刚龙教授首先向大会汇报了理论及计算光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新趋势和前瞻性布局,展现了化学学科一流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实力,期盼与会专家能对实验室发展提出建议。
李振东教授作“分子电子结构的经典与量子计算模拟进展”主题报告。李教授从量子计算的起源与发展讲起,对团队近几年工作做出了总结,并强调团队在未来将继续探索量子计算在化学中的应用。
申林教授作“基于机器学习的光电功能材料设计”主题报告。介绍了针对机器学习面临的数据匮乏、电子结构信息欠缺等问题可能的研究方案与解决策略,并对未来如何高效可靠处理不同来源的数据、机器学习优于传统研发范式条件等研究课题做出展望。
龙闰教授以“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光生载流子动力学”为题作报告,针对光载流子动力学存在实验模拟难的问题,同与会专家探讨了本征缺陷、环境因素及两者耦合如何影响光钙钛生载流子动力学问题。
毛兰群教授以“活体电分析化学”为题作报告,从活体化学概念出发讲述了活体化学研究缘起,活体化学研究难点,活体电分析国际发展以及团队在活体化学分析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与亮点成果。
学术报告结束后,会议进入专家集中点评和讨论交流环节。33位校外院士及专家学者对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华诞及化学学科创建110周年表示祝贺,并围绕北师大化学学科建设的战略布局、人才培养和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研讨,积极建言献策,为化学学科发展带来新的无穷动力。
化学学院院长范楼珍致闭幕词,对线上、线下的参会专家表示真诚的感谢。她表示,本次会议成果丰硕、意义重大,北师大化学学院将总结既往经验,持续发力、笃行不怠,开拓创新、勇毅前行,坚持为建设新时代世界一流化学学科不懈奋斗。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范楼珍教授致辞
本次研讨会围绕“光化学理论与机制”这一主题,涵盖了分子光化学、材料光化学、生物光化学、理论光化学等前沿交叉学科,全面展示了光化学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绩。本次会议通过线上线下交流融合,搭建了院校学术研讨的平台,为推进学院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素材,为一流学科发展和新时代优秀人才培养凝心聚力、蓄势聚能。